夏日炎炎,游泳成了许多人消暑健身的首选。然而,不少人在畅游之后却遭遇了皮肤瘙痒、耳朵发炎等不适。这些症状的背后,很可能与游泳池的水质问题密切相关。
游泳池中的“隐形杀手”
1. 氯及其他化学物质
游泳池为了保持水质清洁,通常会添加氯等消毒剂。虽然氯能有效杀灭细菌和病毒,但过量使用或不当使用可能对皮肤和黏膜造成刺激。氯会破坏皮肤的自然油脂层,导致皮肤干燥、瘙痒,甚至引发过敏反应。
2. 细菌和微生物
尽管游泳池经过消毒,但如果消毒不彻底或水质维护不当,仍可能存在细菌、真菌和寄生虫。例如,绿脓杆菌可引起“游泳耳”(外耳道炎),隐孢子虫等寄生虫则可能导致胃肠道问题或皮肤感染。
3. pH值失衡
游泳池水的pH值应保持在7.2-7.8之间,以兼顾消毒效果和人体舒适度。如果pH值过高或过低,都会刺激皮肤和眼睛,导致瘙痒、红肿等不适。
常见问题及应对措施
1. 皮肤瘙痒
游泳后皮肤瘙痒通常是因为氯或其他化学物质对皮肤的刺激。建议游泳后立即用清水冲洗身体,并使用温和的沐浴露清除残留化学物质。涂抹保湿霜有助于修复皮肤屏障,减少干燥和瘙痒。
2. 耳朵发炎
耳朵进水后若未及时清理,潮湿环境容易滋生细菌,导致外耳道炎。游泳后应将头部倾斜,轻轻拉动耳廓,让水流出。必要时可以使用吹风机的低温档吹干耳朵。如出现疼痛、流脓等症状,应及时就医。
3. 眼睛不适
游泳池中的氯和其他化学物质可能刺激眼睛,导致红肿、干涩或灼烧感。游泳时佩戴防水眼镜是有效的预防措施。游泳后可用人工泪液或生理盐水冲洗眼睛,缓解不适。
如何选择安全的游泳池?
1. **观察水质**:清澈见底、无明显异味的水池通常水质较好。如果水浑浊或有强烈氯味,可能意味着消毒不当或化学物质过量。
2. **了解维护情况**:选择定期检测水质、公示pH值和氯浓度的游泳池。
3. **注意个人卫生**:游泳前淋浴,减少汗液、化妆品等对池水的污染。如有皮肤伤口或感染,应避免游泳。
小结
游泳是一项健康的运动,但游泳池中的化学物质和微生物可能成为健康的“隐形杀手”。通过选择水质良好的游泳池、游泳后及时清洁护理,可以有效减少皮肤瘙痒、耳朵发炎等问题。如果症状持续或加重,建议及时就医,避免延误治疗。
享受清凉的同时,别忘了保护好自己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