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东京奥运会上以9秒83刷新亚洲纪录的苏炳添,不仅是中国田径的骄傲,也是暨南大学体育学院的副教授。这位“亚洲飞人”在赛场上创造历史的同时,也在校园里践行着教书育人的使命。他是如何平衡竞技体育与高等教育工作的?这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?

双重身份:运动员与教授
2018年,苏炳添正式被聘任为暨南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。尽管训练和比赛任务繁重,他仍然坚持参与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。这种双重身份看似矛盾,实则相辅相成。
苏炳添曾表示:“作为运动员,我积累了大量实践经验;作为教师,我可以将这些经验传授给学生,同时通过理论研究进一步提升自己。”他将训练中的实际问题带入课堂,又将学术研究中的科学方法应用于训练,形成了良性循环。
时间管理的艺术
平衡竞技体育与教育工作,最关键的是时间管理。苏炳添的日程表总是排得满满当当:早晨进行技术训练,下午进行力量训练,晚上则处理教学事务和学术研究。即使在国外集训期间,他也会通过线上方式指导学生、参与教研活动。
“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,挤一挤总会有的。”苏炳添这样形容自己的时间管理哲学。他善于利用碎片化时间,即使在训练间隙,也会查阅学术资料、批改学生作业。
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特色
作为短跑领域的顶尖运动员,苏炳添的教学具有鲜明的特色: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。他不仅教授田径技术和训练方法,更会从运动生物力学、运动生理学等角度分析技术动作,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。
他的课堂常常座无虚席,学生们不仅被他的运动成就所吸引,更被他深入浅出的教学方法所折服。许多学生表示,苏老师能够将复杂的理论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实践指导,让他们受益匪浅。
科研助推竞技水平提升
苏炳添在学术研究方面也颇有建树。他主持和参与了多项国家级、省部级科研项目,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短跑技术分析和训练方法创新上。这些研究不仅丰富了体育学术理论,也直接促进了他自身竞技水平的提升。
通过运动生物力学分析,他对自己的起跑技术、途中跑技术和冲刺技术进行了精细化改进;通过运动生理学研究,他优化了训练负荷和恢复方案。学术研究成为他不断突破自我的重要支撑。
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
尽管拥有耀眼的运动成就,苏炳添始终认为教育的本质是育人。他经常鼓励学生:“体育不仅是竞技,更是一种教育手段,能够培养人的意志品质、团队精神和规则意识。”
在指导学生时,他不仅关注学生的专业技能,更重视他们的全面发展。他常常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,告诉学生成功需要付出艰辛努力,但更重要的是保持对事业的热爱和执着。
平衡之道的启示
苏炳添成功平衡体育与教育的经历,给我们诸多启示:
首先,跨界融合能够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。竞技体育与学术研究看似两个领域,实则可以相互促进、相得益彰。
其次,时间管理是关键。无论任务多么繁重,科学规划和时间投入都是实现多重角色平衡的基础。
最后,热爱是最大的动力。只有对体育和教育都怀有真挚的热爱,才能在这两条战线上都取得成就。
苏炳添用自身实践证明,运动员可以成为学者,赛场上的英雄也可以成为教书育人的师者。他的故事不仅激励着年轻运动员,也为所有追求多元发展的人提供了宝贵借鉴。在体育与教育的平衡木上,苏炳添正在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