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,周继红站在十米跳台上,深吸一口气,纵身跃下。水花很小,掌声很大。她拿下了中国跳水历史上的第一枚奥运金牌,开启了一个时代。然而在这枚金牌背后,是中国跳水长达半个世纪的默默积累与艰难探索。

早在20世纪30年代,中国就已经有了跳水运动。1935年,上海举行的第六届全国运动会上,跳水首次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。当时的跳水设备简陋,训练方法原始,但却孕育了中国第一代跳水人。
新中国成立后,跳水运动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。1952年,首届全国游泳比赛大会设立了跳水项目。来自广东的梁伯熙一举夺得男子跳板跳水冠军,成为新中国第一位全国跳水冠军。这位后来被誉为"中国跳水之父"的运动员,在1963年新兴力量运动会上夺得跳板跳水冠军,成为中国第一位在国际比赛中获得跳水金牌的运动员。
与此同时,女子跳水也在悄然发展。1954年,17岁的杜度在第一届全国跳水比赛中获得女子跳板冠军。她后来回忆说:"那时候的训练条件很差,没有现在的弹性跳板,我们就是在水泥跳台上练习。"
60年代,中国跳水开始与国际接轨。1966年,中国跳水队首次参加国际比赛——亚洲新兴力量运动会。虽然当时的中国跳水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很大差距,但这次出征为后来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。
改革开放后,中国跳水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。1979年,中国跳水协会成立,跳水运动开始走上规范化发展道路。同年,陈肖霞在第10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夺得女子10米跳台冠军,成为中国第一位跳水世界冠军。
1981年,史美琴在第二届世界杯跳水比赛中获得女子3米板冠军,这是中国选手首次获得世界杯金牌。同年,李孔政获得男子跳台冠军,中国跳水开始在国际赛场上崭露头角。
这些前辈们的努力,为后来伏明霞、高敏、熊倪等跳水明星的辉煌成就奠定了坚实基础。他们可能没有被大众牢记,但中国跳水的每一个进步都凝聚着他们的汗水与付出。
如今,当我们在奥运赛场上为中国跳水梦之队欢呼时,不应忘记那些在条件艰苦的年代里,为了中国跳水事业的发展而默默奋斗的先驱者们。正是他们用一次次起跳、一次次入水,书写了中国跳水最初的传奇。